-
【常州招商】常州经开区经济总量跃上千亿级平台
招商引资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常州经开区在设立六周年之际成功实现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的重大跨越。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通过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开放合作,常州经开区已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为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区域经济体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常州经开区设立以来,经济总量呈现阶梯式跃升:2016年突破600亿元,2019年超过800亿元,2021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0.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当年经济增长率达9.8%,增速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伴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常州经开区在省级经开区综合排名上升至第四位,区域竞争力持续攀升。在经济密度方面,常州经开区以占常州全市4%的行政区域面积,贡献了全市11.4%的GDP总量,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发展能级优势凸显。 二、开放型经济指标领跑常州全市 常州经开区同步推进外贸外资提质增效,202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完成2.3亿美元。这两项核心开放型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均位居常州各辖区首位,反映国际资本对区域产业环境的认同。通过完善开放平台功能,常州经开区在复杂外部环境下实现外资项目快速落地,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为产业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创新驱动产业体系升级 常州经开区聚焦发展第一要务,实施工业智能转型"8843"计划,推动先进交通装备、功能新材料、智能电机、绿色家居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通过工业园区更新释放产业空间,累计引进签约项目53个,涉及总投资规模540亿元。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增至295家,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稳步提高。这些举措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跃迁,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四、改革先行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作为常州市改革试验田,常州经开区建立重大项目攻坚机制,系统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其创建的"一站式"企业服务体系,大幅压缩项目审批周期,成为吸引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的关键优势。区域创新生态持续完善,先后获批江苏省双创示范基地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常州经开区市场主体数量年均增长保持高位,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五、产城融合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在产业跃升同时,常州经开区统筹推进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实施公共交通优化、生态绿廊建设等工程,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超万个,三甲医院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同步推进,实现产业社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全覆盖。这种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协调发展模式,使常州经开区获评江苏省产城融合示范区,人才吸引力显著增强。 常州经开区千亿级经济体的形成,是区域坚持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实践成果。通过强化创新核心地位与开放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跨越、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积极态势。作为常州东部重要增长极,常州经开区正加快向现代化产业新城转型,其发展经验对江苏省省级开发区能级提升具有示范意义。
2025-07-07
-
【常州招商】江苏精准赋能常州高新区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以孵化载体提质增效为抓手,助力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常州高新区”)优化科技创新生态,2023年通过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强化政策落地等举措,推动区域孵化载体提升服务能级,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撑。常州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于2023年邀请孵化器领域专家,对区内孵化载体开展“把脉问诊”,助力解决发展难题。 (一)现场诊断破解载体发展瓶颈。2023年,常州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聚焦市级孵化载体培育需求,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一线。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滨江智能科创港等孵化载体运营单位依次介绍园区规模、产业规划、在孵企业及专业人员配置情况,并就认定标准、申报流程等问题咨询。专家结合各载体实际,从产业定位、服务体系、资源整合等方面点评,指出空间利用效率、企业孵化链条等方面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同时结合载体产业优势,“量身定制”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型。 (二)专家建言聚焦产业孵化升级。调研中,专家团队对常州高新区孵化载体发展成效及政策落实给予肯定,认为区域已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协同”的孵化生态。针对未来发展,专家建议各载体抢抓江苏省科技创新布局机遇,聚焦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深化“孵化+投资+产业链”融合模式,加强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合作,提升在孵企业技术转化能力;加强专业服务团队建设,引入技术经纪人、创业导师等人才,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三)长效服务构建培育支撑体系。为持续提升载体质量,常州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计划2023年开展系列专业培训和一对一辅导,内容涵盖政策解读、运营管理、资源对接等。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载体间经验共享,推动形成“孵化载体-科技企业-产业集群”生态。同时加强与江苏省、常州市科技部门沟通,争取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助力打造孵化能力强、产业集聚度高、服务体系完备的高质量载体,为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四)政策引领强化顶层设计支撑。江苏省将孵化载体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平台,近年来出台政策从场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其发展。常州高新区落实省级部署,结合产业特点制定专项政策,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吸引优质项目和团队入驻,推动孵化载体成为成果转化“加速器”和新兴产业“策源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2025-07-07
-
【溧阳市招商】溧阳市强化创新投入保障 以政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溧阳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政策供给、深化招商引资等举措,系统支持企业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壮大,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当地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形成“资金+人才+平台”的创新支持体系,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优化资金配置,构建创新保障体系。2023年,溧阳市聚焦企业创新全链条需求,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在科技领域,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认定,对通过认定的企业给予专项奖补,同时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升载体服务能力。在人才引育方面,依托“天目湖英才榜”专项计划,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给予资金资助,覆盖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针对制造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向企业股改上市倾斜,通过奖励政策降低企业直接融资成本,引导更多资源向创新型企业集聚。 (二)聚焦人才引育,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溧阳市将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2023年通过完善“天目湖英才榜”政策体系,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持机制。政策重点覆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对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来溧创业的领军人才,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场地支持及市场拓展帮扶。同时,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研人才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当地还通过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营造“引才、育才、留才”的良好环境,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三)搭建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023年,溧阳市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全周期服务,降低创新门槛。此外,当地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技术对接会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 (四)深化招商引资,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溧阳市将招商引资作为补充创新要素的重要抓手,2023年围绕主导产业强链补链,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研发机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突出“创新导向”,优先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在溧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落实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政策,降低创新型企业落地成本。同时,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对接,承接上海、南京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五)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新发展环境。2023年,溧阳市持续优化科技支出结构,提高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占比,将更多财政资源投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在政策落实层面,简化专项资金申报流程,推行“一网通办”服务,提高资金拨付效率,确保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维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通过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创新生态,溧阳市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07-07
-
【常州招商】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发布 江苏29区上榜领跑全国
2021年,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正式发布。该榜单展现了市辖区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江苏省以29个市辖区入选的绝对优势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常州武进区位列第三。市辖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在推动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一)从区域分布来看,百强市辖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江苏省在此次评选中表现尤为突出,29个市辖区成功入选,占百强总数的近三成,充分彰显了该地区市辖区发展的整体优势。这些入选的市辖区普遍在经济规模、产业层次、创新能力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形成了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除江苏省外,东部沿海其他省份的市辖区也占据了榜单的主要位置,反映出东部地区在市辖区高质量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二)市辖区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全国市辖区数量已超过九百个,国土面积约95.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1亿人,地区生产总值达54.1万亿元。从占比来看,市辖区以不到全国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42.3%的人口和53.2%的经济总量,在吸纳就业、创造财富、推动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城市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市辖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为其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在百强榜单中,常州武进区的表现尤为亮眼。该区经济总量持续稳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2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即将跨入200亿元行列。在产业发展方面,武进区聚焦智能制造装备等优势产业,产业规模已迈过700亿元大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同时,该区市场主体活力充沛,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上市企业总数在江苏省县区中稳居第二。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科技创新等举措,武进区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其他市辖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的发布,不仅是对各地发展成果的检验,更为市辖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市辖区需继续聚焦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核心任务,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布局,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04
-
【常州招商】常州消费品零售总额2678.9亿 增速连续7个月苏南第一
报告期内1-11月,常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8.9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连续7个月保持苏南第一。这一成绩得益于当地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消费供给提质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招商引资赋能商业升级,消费供给体系持续完善。常州市围绕构建现代化消费供给体系,将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积极引进高品质商业项目和新兴业态。通过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推动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培育了一批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同时,加强品牌培育和引进,鼓励首店经济、品牌连锁发展,有效提升了消费市场的丰富度和吸引力,为社零总额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重点领域增长态势良好。从消费结构看,常州市消费市场呈现“基本消费稳盘、升级消费领跑”的特点。限额以上22个主要商品零售类别中,九成以上实现同比增长,反映出消费市场的整体活跃度。其中,金银珠宝、家具、文化办公用品等升级类商品消费需求显著释放,增速均超过35%,体现了居民消费向品质化、个性化方向升级的趋势。粮油食品、服装鞋帽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彰显了消费市场的韧性和民生保障的坚实。 (三)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提速。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常州市网络消费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接近翻倍,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的融合不断深化,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多元的购物体验。同时,本地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加速,餐饮、零售等行业通过线上渠道拓展市场,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潜力。 从商品形态看,常州市消费市场呈现商品零售与服务消费双轮驱动的格局。限额以上餐饮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商品零售平均水平,反映出服务消费需求的持续回暖。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占社零总额比重超过三成,其中各类商品销售结构不断优化,为消费市场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常州市消费市场的稳健增长,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生动体现。下阶段,随着招商引资项目的持续落地、消费场景的不断创新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常州消费市场有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2025-07-04
-
【常州招商】常州市局调研新北区“五优农居”试点 助力乡村振兴与招商引资
2023年,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专业团队赴新北区开展“五优农居”试点工作专项调研,通过系统听取工作推进情况汇报、深入研讨规划设计方案,凝聚多方共识,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领域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 (一)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夯实试点工作基础。“五优农居”建设是常州市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优规划、优设计、优建设、优管理、优服务,全面提升农村住房建设品质和乡村整体风貌。新北区作为全市试点区域之一,前期已围绕试点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村民需求等开展基础调研,初步形成村庄规划编制框架和农房集建点设计思路,为此次调研提供了扎实的工作基础。调研过程中,市、区两级部门重点结合新北区城乡发展实际,探讨如何通过“五优农居”建设破解农村住房布局散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为后续项目落地奠定规划基础。 (二)聚焦规划设计核心,凝聚试点推进共识。调研会议重点听取了新北区关于“五优农居”试点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内容涵盖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进展、农房集建点选址论证、建筑风貌设计方案等关键环节。与会人员围绕规划编制的合规性与实用性、农房设计的乡土特色与现代功能融合、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针对部分试点村存在的规划衔接不紧密、设计方案同质化等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会议明确,要加快整合各方意见,推动规划方案进一步完善,确保数据成果及时按程序完成省级备案,为试点工作依法依规推进提供保障。 (三)强化统筹协同推进,明确试点工作要求。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调研团队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深化多方协同联动,加强与区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同时强化与镇、村基层组织的联系,通过实地走访、民意调查等方式精准掌握村民住房改造的真实需求,确保规划建设符合群众意愿。二是细化工作推进时序,按照试点任务目标倒排工期、明确节点,加快规划审批、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进度,推动试点项目尽早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三是提升规划设计品质,坚持“多规合一”理念,注重村庄规划建设与农村自然生态景观、生产生活功能布局的有机协调,在农房设计中融入地方建筑文化元素,避免“千村一面”,努力打造兼具实用性、美观性和乡土情怀的农居典范,为全市“五优农居”建设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5-07-04
-
【常州招商】常州重点文旅项目前三季度投资超52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21年前三季度,常州市35个重点文旅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2.1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6.08%,招商引资成果持续显现。其中,恐龙园迪那索湖水秀项目、武进第二图书馆新馆等多个项目建成投运,有效带动文旅产业市场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建设整体推进态势良好。2021年,常州市全力推进的35个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06.2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9.12亿元,涵盖文化体验、公共服务、康养旅游等多个领域。截至三季度末,35个项目中已有33个启动建设,11个项目提前实现年度投资目标,项目开工率和投资完成度均保持高位运行。这批项目中,包含1个总投资超百亿元项目、7个超十亿元项目及25个超亿元项目,形成梯队化发展格局。 (二)重点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在推进过程中,一批标杆项目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中国再生医学健康管理中心项目以显著的推进效率成为进度领先代表,完成投资额较年度计划大幅超额;曹山未来城(一期)项目则以较高的投资额完成度,为区域文旅综合体建设提供支撑。同时,恐龙园迪那索湖水秀项目通过创新文旅融合模式,丰富了夜间旅游产品供给;武进第二图书馆新馆的投用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季子文商旅农综合体项目中的舜山康养小镇文化展示中心,推动了文化、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三)招商引资与市场转化协同增效。常州市通过强化重点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多元资本参与文旅产业建设,形成“建设运营效益”的良性循环。已投运项目迅速释放市场活力,恐龙园迪那索湖水秀项目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联动发展;舜山康养小镇文化展示中心则通过文化IP打造,提升了区域文旅品牌影响力。这些项目的落地见效,不仅优化了常州市文旅产业结构,也为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文旅经济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5-07-04
-
常州天宁重大项目引领区域发展省名单
常州市天宁区在招商引资的持续推进中取得显著成效,该区四个关键项目成功入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涵盖旅游度假、文化遗产保护、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领域,总投资规模巨大,为2022年度实现了良好开局,将进一步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一、项目入选清单的内容分析 该事件发生在2022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发布,重点聚焦高质量发展战略。常州市天宁区入选的四个项目中,常州东方侏罗纪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以恐龙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常州江南运河“舜山舜水”保护利用项目突出运河文化遗产的修复与活化利用,常州武进不锈关键特种合金管材项目专注于特种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常州车联天下数字供应链研发运营中心项目则推动物流数字化升级。这些项目的选择反映了常州市在旅游、文化、工业制造和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积累,其入围体现了项目对区域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 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推动 入选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为常州市天宁区注入了强劲动力,基于招商引资策略的精准部署,这些项目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旅游度假区项目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区域吸引力和消费升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价值;工业制造项目强化常州市在高端材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数字经济项目则加速供应链现代化,提升常州市整体数字竞争力。通过省重点支持,项目落地将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和城市功能完善,同时强化天宁区作为常州市经济发展引擎的地位,助力区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三、全省战略契合与发展意义 这些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清单,凸显了江苏省对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重视,其与省“十四五”规划中强调的高新科技和文化软实力发展高度契合。天宁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高质量投资资源,项目设计符合绿色低碳和智能转型趋势。例如,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响应了江苏省运河保护总体部署,工业制造项目则支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入选清单不仅为常州市争取到更多省级资源倾斜,还通过协同联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周边地区提供经验借鉴。这种战略对接强化了天宁区在常州市乃至江苏省的发展支点角色,确保经济波动中的韧性基础。 四、招商引资的机制与未来推进 常州市天宁区的成功主要源于招商引资机制的优化,包括政策支持、营商环境改善和目标导向的招商活动。区政府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吸引了多元资本投入,确保项目符合全省评审标准。项目入选后,天宁区将加快推进实施流程,如加强资金保障和建设规划,推动项目尽早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在2022年的基础上,招商引资的可持续模式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为常州市构建新经济增长点。 五、整体展望与综合效益 常州市天宁区四个项目的入围标志着招商引资的显著成果,未来将深化产业融合和经济动能转换。该事件在2022年发生,为区域注入了信心和创新动力,为全省提供示范经验。项目持续推进中,将进一步强化常州市在长三角区域的节点作用,并推动天宁区经济向更高品质迈进。
2025-07-02
-
常州新能浪潮:项目攻坚跑出加速度
在江苏省常州市,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正涌动。一季度,常州市锚定新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精心谋划并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全市上下凝聚共识,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各部门协同发力,争分夺秒抢抓进度,力求尽快发挥重大项目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为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筑牢根基。 一、项目布局凸显产业聚焦 常州市当季度启动的超亿元项目多达一百余个,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其中,产业项目构成了绝对主体,占比超过八成。这种结构清晰地反映出常州市产业强市的战略导向,明确将资源向实体经济核心领域集中。值得关注的是,一批已经扎根常州发展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类项目,如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高比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高端液压电动核心部件及系统项目等,显现出极强的市场信心和扎根发展的意愿,连续追加投资实施增资扩产。这些项目的滚动投入,形成了良性的项目接续梯队,为常州市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二、产业链核心项目引领带动效应显著 在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图景中,产业链龙头项目的牵引作用至关重要。围绕构建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目标,常州市各板块全力攻坚,精心培育和引入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链主型项目。例如,溧阳市的锂电新能源关键材料及电池制造基地项目、武进区的新能源整车及智能网联相关的高端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等,不仅有效增强了常州在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竞争力,更通过集群集聚效应,加速了上下游配套企业的集聚与发展,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生态。 三、合力攻坚优化要素保障与审批效能 为了保障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达效,江苏省常州市在当季度凝聚全市之力,创新服务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各地区、各相关部门集中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务实的促建行动,如实施项目攻坚比拼机制、重大项目“问题协调月”专项活动等,营造了你追我赶、全力冲刺的浓厚氛围。特别是针对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常州市以改革思维系统施策,将盘活闲置低效土地资源作为破解用地瓶颈的重要抓手,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宝贵的空间支撑。同时,对标先进,大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拿地即开工”等创新模式,有效压缩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开工的时间周期,显著提升了项目的开工率和建设速度。这种部门协同、集成服务的“常州效率”,成为吸引和稳定重大项目落地的独特营商环境优势。 四、服务型政府赋能项目跑出“加速度” 常州市推动项目建设争分夺秒的背后,是服务型政府和一流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全市牢固树立“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的工作导向,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主动对接项目需求,全力协调解决建设难题。在要素保障方面,建立起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协调机制和全流程服务链条,通过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处置、推动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等方式,优先满足重大优质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金融支持方面,引导金融机构靠前服务,创新信贷产品,为重点项目提供精准、充足的资金“血液”。常州市致力于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项目服务体系,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和发展信心,让企业心无旁骛地在常州扎根发展、做大做强。常州市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务实高效的服务,成功将招商引资的“热度”转化为项目建设的“速度”,不断释放重大项目集聚发展的磅礴动能。
2025-07-02
-
常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18万亿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3年1-11月,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1880.2亿元,同比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常州市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持续发力,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一、产业增长面全面拓宽,行业协同支撑发展底盘。常州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普惠性显著增强,超九成行业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在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32个行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到97.0%,行业发展的均衡性和韧性进一步凸显。从主要行业来看,七大重点行业发挥了“稳定器”作用,除生物医药行业保持7.2%的稳健增长外,其余行业产值增速均超过15%,其中机械行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依托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产值同比增长29.1%,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各行业间形成了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共同夯实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底盘。 二、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新兴动能引领增长升级。常州市以产业链为抓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十大产业链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6.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产业链的核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表现尤为亮眼,产值同比增长76.2%,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技术创新优势,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强引擎”;新材料产业链聚焦高端化、功能化发展方向,产值同比增长26.1%,在特种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产值同比增长20.3%,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这些新兴产业链的快速成长,推动常州市工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 三、招商引资精准发力,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后劲。常州市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围绕十大产业链和七大重点行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成功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2023年1-11月,这些招商引资项目加快落地建设,部分已顺利投产,成为工业产值增长的新增长点。同时,常州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落细各项惠企政策,在要素保障、审批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通过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良性互动,常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为后续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创新驱动赋能增效,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常州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1-11月,全市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应用,推动工业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同时,通过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生产效率持续提高,单位产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改善。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常州市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其在复杂经济环境中保持稳健增长提供了内在支撑。
2025-07-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